疫情下的河南省委书记与台湾同胞的抗疫情缘
22
2025-07-19
2020年以来的新冠疫情,深刻改变了全球公共卫生体系的运作模式,疫苗接种成为构建群体免疫屏障的核心策略,作为全国政治、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北京,不仅承担着疫情防控的重任,更在疫苗研发、生产与调配中发挥了关键作用,而距离北京仅500公里的太原,作为山西省省会,其疫苗接种工作的推进,也折射出中国城市间协同抗疫的效率与温度。
北京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“高地”,国药集团中国生物、科兴中维等疫苗研发企业均在此扎根,疫情暴发后,北京迅速启动应急攻关,2020年底,国药北生所和科兴研发的灭活疫苗先后获批上市,成为全球首批临床应用的疫苗之一。
北京亦庄生物医药产业园的疫苗生产线24小时运转,日产能超百万剂,通过“国家调配+企业直供”双轨制,北京生产的疫苗不仅满足了本地需求,还源源不断支援全国,数据显示,2021年山西省接收的疫苗中,超60%来自北京企业,这种“首都供给”模式,为太原等城市接种提速提供了物质基础。
太原市常住人口约530万,接种任务艰巨,依托北京的疫苗供应,太原市卫健委制定了“分阶段、分人群、分区域”的接种策略:
值得一提的是,太原还针对老年人推出“绿色通道”,志愿者上门协助登记,截至2022年6月,太原全程接种率已达92%,高于全国平均水平。
北京与太原的疫苗合作,是中国区域协同抗疫的缩影,北京的科研实力与产能优势弥补了中西部城市的技术短板;太原的高效执行反馈又为疫苗优化(如针对Delta变异株的加强针研发)提供了数据支持。
两地还建立了专家共享机制,2021年8月,北京疾控中心派出团队赴太原指导接种点规范化管理,而太原的基层经验也被纳入国家卫健委的《疫苗接种技术指南》。
尽管成效显著,但疫苗接种仍面临挑战,部分市民对疫苗副作用的担忧尚未完全消除,变异毒株的出现也要求疫苗持续迭代,未来需加强三方面工作:
从北京的实验室到太原的接种点,一条疫苗“生命线”串联起两座城市的责任与担当,疫情尚未结束,但中国以科学为盾、以协作为矛的实践,正为全球抗疫提供重要参考,正如世卫组织专家所言:“疫苗公平分配是结束疫情的关键。”而北京与太原的故事,正是对这一理念的最佳诠释。
(全文共计约850字)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