虚假电话背后的治理迷思,当上海疫情局天津分局成为诈骗道具

admin 5 2025-09-18 15:00:49

虚假电话背后的治理迷思,当上海疫情局天津分局成为诈骗道具

一则神秘的来电显示正在华北地区流传——“上海疫情局天津分局”的号码不胫而走,这个看似权威的机构名称实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:既不存在“上海疫情局”这一机构,更不可能有所谓的“天津分局”,这个融合了地域混淆与行政虚构的电话号码,如同一面多棱镜,折射出疫情信息管理、公众信任危机与数字时代治理能力的复杂光谱。

从行政管理体系看,我国疫情防控采取的是属地管理原则,上海设有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,天津则有自己的疾控指挥体系,根本不存在跨省市设立的“疫情分局”,诈骗分子巧妙利用公众对行政层级的不熟悉,制造出看似合理的跨区域管理机构,这种设计暴露了行政信息传播中的认知裂隙,疫情期间建立的多级防控体系虽然有效,但其复杂结构也为不法分子提供了模仿空间。

这个虚构机构的骗局之所以能够传播,深层次反映了公众在危机状态下的信息焦虑,当天津市民接到显示为“上海疫情局天津分局”的电话时,第一反应可能是疑惑而非警惕——是否是新设立的协调机构?是否有了新的防疫政策?这种不确定性心理正是诈骗分子利用的关键,疫情三年间,各种临时机构、工作专班的设立确实较为频繁,使公众对新型机构名称的敏感度下降。

从技术层面分析,这类诈骗电话的泛滥揭示了来电显示认证机制的漏洞,虽然我国已全面实施来电提醒服务,但改号软件、虚拟号码等技术手段仍然被不法分子利用,以上海和天津这样的直辖市名称为前缀,增加了号码的“可信度”,这种地域标签化的诈骗手段相比以往更具迷惑性,电信监管部门需要升级技术防护体系,建立更严格的企业号码认证机制。

疫情信息的传播机制也值得反思,三年来,公众养成了对疫情信息的高度关注习惯,而这种关注度正在被反向利用,诈骗分子将虚假信息包裹在疫情外衣下,利用人们的信息饥渴心理实施犯罪,据公安部数据,2022年以来,借疫情实施的电信诈骗案件占比上升明显,其中冒充疾控人员的骗局占三成以上。

面对这种新型骗局,需要建立多方联动的防控网络,行政机关应当加强机构设置信息的公开透明,让公众清楚了解正规机构的命名规则;电信部门需加强号码源头管理,杜绝虚拟改号的可能;社区组织则要承担起最后一道防线的责任,及时揭穿流行骗局,天津市公安局已在官方平台发布警示,提醒市民此类电话均为诈骗,这种快速响应机制值得肯定。

从更广阔的视角看,“上海疫情局天津分局”这个虚构名称的出现,反映了社会治理中的符号学问题,行政权威正在被数字技术解构和重构,传统上依靠机构名称建立的信任体系,在虚拟空间面临挑战,我们需要构建数字时代的新型信任机制,不仅基于机构名称,更要通过多重验证方式确认信息真实性。

这个看似荒诞的骗局名称,实际上测量出了我们社会治理体系中的若干短板,它提醒我们,在数字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今天,信息透明度、技术防护力和公众媒介素养必须同步提升,只有当公众能够清晰分辨真伪,政府部门及时揭穿骗局,技术平台有效阻断欺诈,这样的虚假电话才会失去生存土壤。

疫情改变了社会的信息生态,也重塑了诈骗犯罪的模式,从“上海疫情局天津分局”这个虚构机构名称中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需要警惕的骗局,更是一面映照数字治理能力的镜子——只有构建更加透明、高效、安全的信息环境,才能确保公共卫生危机不会衍生出信任危机。

上一篇:坚守雪域高原,拉萨市疫情防控办公室的日夜守护
下一篇:长春疫情官网/长春疫情官网最新消息
相关文章

 发表评论
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