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是哪个城市?
3
2025-07-12
2022年初春,当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席卷全国之际,地处祖国南疆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疫情大考,这个拥有壮、汉、瑶、苗等12个世居民族、边境线长达千里的自治区,以其独特的民族韧性和治理智慧,书写了一部感人至深的抗疫史诗,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,八桂大地上演了一幕幕民族团结、共克时艰的动人故事,展现了边疆民族地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创新路径。
广西的抗疫斗争首先是一场"边境保卫战",作为我国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的枢纽,广西拥有防城港、凭祥等众多边境口岸,疫情防控外防输入压力巨大,在东兴市,当地创造了"党政军警民"五位一体的联防联控机制,边境线上的每一个村屯都成为疫情防控的前哨站,那坡县的壮乡群众自发组织巡逻队,用壮汉双语广播宣传防疫知识;防城港市的京族同胞发挥语言优势,协助做好越南籍人员的沟通工作,这种多元主体参与、多民族协作的防控模式,成功将疫情挡在国门之外,为全国疫情防控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在疫情应急处置中,广西展现了富有民族特色的"温情治理",当百色市突发疫情时,当地政府迅速启动应急机制,考虑到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习惯,专门准备了辣椒酱、五色糯米饭等特色食品配送到隔离点;在核酸检测点,志愿者用壮语、瑶语等少数民族语言引导老人小孩有序检测;针对山区群众出行不便的情况,医疗队跋山涉水开展上门服务,这种既严格防控又尊重差异的治理方式,赢得了各族群众的广泛认同与配合,数据显示,疫情期间广西完成疫苗接种超过1亿剂次,其中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接种率与汉族地区基本持平,这在多民族地区难能可贵。
疫情下的经济发展同样彰显了广西智慧,面对旅游业等支柱产业受冲击的困境,自治区政府及时出台34条稳经济措施,重点扶持民族地区特色产业,三月三歌圩节转为线上举办,带动了壮锦、苗绣等民族工艺品网络销售;边境口岸创新"甩挂""接驳"等非接触式通关模式,保障了中国—东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,2022年上半年,广西GDP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,边境8县市经济实现正增长,交出了一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答卷。
更为可贵的是,这场疫情淬炼了广西各族儿女的命运共同体意识,在北海抗疫最吃紧时,南宁、柳州等地的壮族医护人员星夜驰援;瑶族村寨的老乡们将自家种植的香菇、木耳捐给疫区;桂林的汉族企业家免费为隔离酒店提供桂林米粉,正如一位壮族老人所说:"病毒不分民族,抗疫我们更要不分彼此。"这种手足相亲、守望相助的精神,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体现。
回望广西的抗疫历程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套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,更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鲜活教材,从边境线上的联合巡逻到社区里的双语服务,从特色物资保障到文化心理疏导,广西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疫情防控之路,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:"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。"广西抗疫实践正是这句话的最佳注脚,也为全球多民族地区疫情防控提供了宝贵经验,寒冬终将过去,春暖必定花开,团结奋进的广西各族人民,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,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