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沙疫情下的宁乡,坚守与温情共筑抗疫防线
4
2025-07-11
2022年以来,面对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的复杂形势,青海省西宁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科学精准落实防控措施,这座高原古城通过完善应急机制、强化基层治理、推动科技赋能等创新实践,在守护230万市民健康安全的同时,也为全国城市疫情防控提供了宝贵经验。
快速响应机制跑出"西宁速度"
当周边省份出现疫情外溢风险时,西宁市第一时间激活"平急转换"机制,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实行24小时专班运作,建立"流调溯源—隔离管控—核酸检测"三同步工作法,2022年5月疫情处置中,6小时内完成重点区域封控,12小时建成2000间隔离板房,48小时实现首轮全员核酸检测,创造了高原城市的应急响应纪录。
在交通枢纽防控方面,曹家堡国际机场创新"双采双检"模式,对中高风险地区航班实行专用廊桥、专用通道、专用行李转盘管理,青藏铁路公司配合建立"车厢—站台—出站口"三级筛查网络,今年累计拦截风险人员1276人次。
社区网格化治理彰显"西宁精度"
全市划分4128个疫情防控网格,推行"1+3+N"工作模式(1名网格长+3名专职人员+N名志愿者),城西区文汇路街道开发"智慧防疫"小程序,居民扫码即可完成健康上报、物资需求登记等事项,数据自动对接市级平台,城中区前营街社区针对老年群体,组建"红马甲"代购队,累计服务特殊人群1.2万人次。
在物资保障方面,建立"市级储备库—区级分中心—社区供应点"三级体系,9家重点保供企业日均配送能力达850吨,疫情期间创新"蔬菜包"定制服务,包含土豆、青稞面等高原特色食材,确保居民基本生活需求。
科技赋能构建"西宁智度"
市大数据局搭建的疫情防控平台整合了卫健、公安、交通等12个部门数据,实现阳性病例轨迹10分钟还原,在西北地区率先启用无人机配送系统,累计向封控区投递药品、检测样本等紧急物资3700余件,湟源县试点应用的5G测温机器人,可在零下15℃环境中持续工作,测温误差小于0.2℃。
核酸检测能力建设方面,建成移动方舱实验室12个,日检测量提升至30万管,市疾控中心研发的"核酸采样点实时地图"接入高德导航,市民可查询排队时长、避开高峰时段。
人文关怀传递"西宁温度"
针对疫情期间学生教学问题,市教育局组织名师录制藏汉双语网课,发放流量补贴惠及3.6万农牧区学生,市文旅局推出"云游博物馆"系列直播,单场观看量超50万人次,在心理疏导方面,36条"暖心热线"累计接听咨询2.4万次,危机干预成功率达100%。
特别关注少数民族群众需求,印发阿拉伯文、藏文版防疫手册,在东关清真大寺等场所设置双语接种点,城中区为穆斯林群众开辟"斋月特别通道",确保防疫与宗教信仰两不误。
从应急管理的机制创新到社区治理的精细落地,从科技手段的深度应用到人文关怀的温暖传递,西宁市正在探索一条符合高原特色的疫情防控之路,正如市委书记陈瑞峰所言:"我们要用疫情防控的'稳定系数'换取人民群众的'幸福指数'。"在这片平均海拔2261米的土地上,全民防疫的生动实践仍在继续书写新的篇章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