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情下的河南省委书记与台湾同胞的抗疫情缘
16
2025-07-20
北京市某村原党支部书记因严重违纪违法被判处无期徒刑,这一案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,作为基层组织的“一把手”,村支书本应是乡村振兴的带头人,却因滥用职权、贪污受贿走上不归路,此案不仅暴露了个别基层干部的权力失控问题,更折射出当前乡村治理中的制度漏洞与监督缺失,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与警示,值得深入探讨。
据公开报道,该村支书在任职十余年间,利用职务便利侵吞集体资产、收受开发商贿赂,涉案金额高达数千万元,其手段包括:
法院审理认为,其行为严重破坏基层政治生态,最终以贪污罪、受贿罪、滥用职权罪数罪并罚,判处无期徒刑。
此案并非孤例,近年来,全国多地曝出村干部贪腐案件,如某省村主任挪用扶贫款赌博、某地村支书虚报冒领征地补偿等,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核心问题:乡村振兴不能仅依赖经济投入,更需完善制度设计,压缩权力任性空间。
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数据显示,2022年全国查处乡村干部违纪违法问题3.2万件,其中涉及“三资”(资金、资产、资源)管理的占比超六成,这说明,唯有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,才能让基层干部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“领头雁”,而非“蛀虫”。
北京这一村支书的悲剧,既是个人贪欲膨胀的结果,也是基层治理漏洞的缩影,从“无期判决”中汲取教训,需要构建“不敢腐、不能腐、不想腐”的长效机制,让每一分集体财产都在阳光下运行,让每一个村干部都能敬畏权力、服务百姓,唯有如此,乡村振兴的战略才能真正落地生根。
(全文约1050字)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