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肃省高校疫情防控,筑牢校园安全防线的实践与思考

admin 11 2025-07-29 07:38:33


甘肃省作为西北地区教育重地,拥有兰州大学、西北师范大学等数十所高校,在校师生规模庞大,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,甘肃省高校系统始终将疫情防控作为校园安全工作的核心任务,随着病毒变异与防控常态化,高校如何平衡教学秩序与防疫需求,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,本文从甘肃省高校的防控措施、面临的挑战及未来优化路径三方面展开分析,探讨校园防疫的“甘肃经验”。


甘肃省高校疫情防控的主要措施

  1. 精准化网格管理
    甘肃省教育厅联合高校推行“校-院-班-寝”四级网格化管理,例如兰州大学将校区划分为200余个网格单元,由辅导员、学生干部担任网格员,实现信息摸排、健康监测的“分钟级响应”,2022年秋季学期,全省高校累计完成网格化核酸筛查超500万人次,阳性病例均在2小时内完成隔离转运。

  2. 智能化技术赋能
    多所高校引入“智慧防疫平台”,集成健康码核验、体温监测、行程追踪等功能,西北民族大学开发的“校园防疫通”APP,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识别风险人群,2023年春季学期成功阻断7起潜在传播链。

  3. 教学与防疫动态调整
    甘肃省高校建立“线上+线下”弹性教学机制,如兰州交通大学在2022年11月本土疫情中,48小时内切换为全线上教学,保障了3.2万名学生课业不受影响,针对实验、实训等必须线下开展的课程,实行“小班化+错峰”管理。

  4. 心理干预与后勤保障
    西北师范大学设立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,疫情期间累计疏导学生1.2万人次;河西学院组建“党员送餐队”,为隔离学生提供无接触配餐服务,日均配送量达3000份。

    甘肃省高校疫情防控,筑牢校园安全防线的实践与思考


当前面临的挑战

  1. 变异毒株的防控压力
    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力增强,导致校园聚集性疫情风险上升,2023年3月,甘肃省某高校因隐匿传播出现单日新增23例病例,暴露出常态化防控的脆弱性。

  2.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
    封闭管理期间,焦虑、抑郁情绪比例显著上升,甘肃省教育厅调研显示,2022年高校学生心理问题咨询量同比增加37%,其中65%与防疫政策相关。

  3. 资源调配矛盾
    部分地方高校面临防疫资金短缺、校医配备不足问题,如陇东学院校医师生比仅为1:2000,远低于国家标准,影响应急处置效率。

  4. 社会面疫情传导风险
    高校与周边社区人员流动频繁,天水师范学院2022年12月疫情溯源显示,病毒通过校外快递网点传入校园。

    甘肃省高校疫情防控,筑牢校园安全防线的实践与思考


优化防控体系的路径建议

  1. 构建科学预警机制
    推广兰州大学“传染病预测模型”,结合污水监测、症状报告等数据,实现疫情提前7-10天预警,建议财政专项拨款支持高校建设P2级实验室,提升自主检测能力。

  2. 推进疫苗接种与医疗协作
    截至2023年5月,甘肃省高校师生加强针接种率为89%,需针对免疫逃逸强的毒株开展第四针接种,推动校地医疗资源共享,如张掖市医院与河西学院共建“校园发热门诊绿色通道”。

  3. 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
    借鉴甘肃中医药大学“五维心理干预模式”(科普宣教-筛查评估-个体咨询-团体辅导-危机干预),将心理防疫纳入高校考核指标。

  4. 探索精准化防控新常态
    避免“一刀切”封校,可参照教育部《高校疫情防控技术方案(第七版)》,按风险等级动态调整管控措施,如低风险期允许“点对点”外出,高风险期启动熔断机制。

    甘肃省高校疫情防控,筑牢校园安全防线的实践与思考



甘肃省高校的疫情防控实践,既体现了“以生为本”的教育温度,也为全国校园防疫提供了西北样本,未来需在科学精准防控上持续创新,既要守住不发生规模性疫情的底线,更要保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使命,正如甘肃省教育厅负责人所言:“校园防疫不是简单的封闭管理,而是一场对治理能力与人文关怀的双重考验。”

上一篇:【北京生物新冠疫苗全称叫什么名字,北京生物新冠疫苗全称是什么】
下一篇:【南京机场对广州旅客的疫情要求/南京机场防疫最新要求】
相关文章

 发表评论
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