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沙疫情下的宁乡,坚守与温情共筑抗疫防线
16
2025-07-11
宁夏回族自治区作为我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,地处西北内陆,人口约720万,其中回族占比超过36%,近年来,面对复杂多变的新冠疫情和常态化防控需求,宁夏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特色,统筹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,通过科学防控、精准施策和民族团结协作,交出了一份兼具力度与温度的防疫答卷,本文将从防控体系构建、民族特色实践、经济民生平衡等维度,系统分析宁夏防疫的经验与启示。
快速响应的指挥系统
宁夏依托数字化政务平台,建立“自治区-市-县(区)”三级联防联控机制,2022年“8·04”疫情期间,自治区48小时内完成首轮全域核酸筛查,精准锁定中卫市沙坡头区为疫情源头,实现7天社会面清零,银川市开发的“防疫一张图”系统,整合了流调、隔离、物资等数据,获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推广。
基层网格化治理创新
在吴忠市利通区,社区将清真寺阿訇纳入网格员队伍,发挥其语言与文化优势,解决回族群众沟通难题,固原市原州区推行“1+1+N”包保制(1名干部+1名医护人员+N名志愿者),确保偏远山区防控全覆盖。
医疗资源扩容提质
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建成西北首个P3实验室,核酸检测能力提升至每日20万管,2023年新建的自治区公共卫生应急救治中心,填补了重大传染病集中收治空白。
双语宣传打通“最后一公里”
自治区卫健委联合伊斯兰教协会,制作阿拉伯语、汉语双语版《疫情防控指南》,通过2.3万座清真寺广播系统播放,同心县创作的“花儿”防疫民歌(如《洗手调》),以非遗形式传播防护知识,短视频播放量超500万次。
宗教场所科学管理
开斋节期间,银川市对南关清真大寺等重点场所实行“预约+分流”制度,设置体温监测与消毒通道,吴忠市为隔离群众提供清真餐食,保障少数民族生活习惯。
跨省协作机制
与甘肃临夏、青海海东等回族聚居区建立“信息互通、物资互助”机制,2022年10月,宁夏向新疆调派35名懂双语的流调人员,助力边疆防控。
保供稳链的“宁夏方案”
建立“白名单”制度,保障枸杞、滩羊等特色产业物流畅通,2022年,中宁县枸杞出口逆势增长17%,防疫期间通过“云端洽谈”签约阿拉伯国家订单2.3亿元。
精准纾困政策
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餐饮、旅游业发放专项补贴,银川市为3000家小微企业减免房租超1.2亿元,固原市开展“防疫保收”行动,组织采摘工点对点赴内蒙、新疆务工。
长效机制建设
将防疫经验转化为公共卫生改革动力:
尽管成效显著,宁夏仍面临基层医疗资源分布不均、边境口岸防控压力(如银西高铁客流量恢复至疫前120%)等挑战,未来需在以下方面发力:
宁夏的防疫实践证明,民族地区的疫情防控既要遵循科学规律,也需尊重文化差异,从黄河两岸到六盘山下,这片土地正以团结与智慧书写着防疫与发展并重的“宁夏篇章”,为多民族地区公共卫生治理提供宝贵经验,正如一位回族老人所说:“党和政府的政策像贺兰山的石头一样稳,我们心里踏实。”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